-
面对新生事物的好奇心。
多去体验和尝试,依据不同的角色“沉迷”, 你会感受到不同细节,不同的产品的优点和缺点。 -
透过现象,看产品底层结构。
体验产品、整理逻辑和梳理流程,以便更好的能看到关键点,往往比盲目的去看内容更加重要 -
建立思考框架并不断丰富。
John认为必须先挑选适合自己的思考框架,并不断修改和添加思考的维度和思考的细节。
-
产品经理思维:
按照产品工作流去拆解产品能让自己更加深入的去剖析主体和洞察细节; -
用户思维:
往往在体验产品的过程中,用户的视角就能抓住产品解决的痛点和刚需; -
逻辑思维:
面对产品,用不同的视角也可以更好的去思考模块之间的逻辑关系; -
视觉思维:
整体界面的体验、初始感觉就决定了产品的用户群; -
开发思维:
按照流程的走向从开始到结束去体验,往往会起到“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效果。
今天John想以微信为例,按照版本一起来拆解微信。
迭代的功能已经快数不清了。
按照上线的版本节点来看,以社交作为一个主核心,按照社交基础模块、熟人社交模块、陌生人社交模块、线下社交模块、UGC模块和商业化六大模块,整理出了下面的模块图,看看每个功能板块是否还熟悉:
每推出一个整数版本号都意味着重大更新,所修改变化的功能也代表着国内移动社交产品迭代的方向。
也造就了这个DAU过10亿的国民级生态产品。
也是属于微信的冷启动,种子用户之间的互通,是专注在熟人社交的。
“我们当时坚持了一个原则就是,一个新的产品没有获得一个自然的增长曲线,我们就不应该去推广它,所以在前5个月里面,我们基本上没有自己去推广它,我们只是想看微信这样一个产品对于用户有没有构成吸引力?
用户是否愿意自发传播它,如果用户不愿意,我们怎么样去推广它也是没有意义的。
”
(所有的示例图是以微信官方iPhone版本为主)
好友列表和设置。
不知道有没有看到最后一句话:
“为了保护您的隐私,微信不会自动扫描和上传您的通讯录,并且不透露信息是否已读,降低收信压力”。
所以微信最开始并没有打算做你的好友是否已读,在后面的版本中,经常会有朋友反馈,微信为什么不加已读功能,在1.0就已经告知你了。
QQ在2004年就有了图片的功能,所以当时版本发布,用户的吐槽也情有可原。
其中你会发现腾讯微博在2011年2月5日注册用户突破一亿大关。
本质上也是微信做的第一次导流服务,借助腾讯微博做的第一次启动。
模块相比于1.0并没有做增加。
在1.X完成微信种子用户拉新,完成了冷启动。
在成长期第一个阶段——友好化,全面开放注册形式、和QQ互通、视频、语音以及(轻游戏互动——陌生人社交)来了,咱一个个版本来看看:
语音的功能上线后,对于1.X的版本是质的上升,方便更轻快便捷实时的互动。
虽然还更新了图片的美化和QQ邮箱提醒功能,无疑语音功能是最亮眼的。
虽然远不及同时期的米聊和QQ,但是针对于John现在回头看,一步一个脚印做好产品才是最关键的。
“ 我记得从微信2.0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曲线,有了一个增长,虽然它还不是很快增长,但是它是自然往上走的。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我们可以去推它了。我们当时特别庆幸做了几个很正确的决定,第一我们没有批量导入某一批好友,而是通过用户手动一个一个挑选。
第二,在一个产品还没有被验证只能够产生自然增长的时候,我们没有去推广它,把这两个事情做对,虽然这个时间会花得长一点,但是这样使得它真正开始起飞的时候,它是很健康的。
”
但是最人性化的一点就是:
关于隐私设置——允许设置”是否将我推荐给QQ好友”及“是否允许别人通过QQ号搜索到我“。
微信2.2版本已经彻底的和QQ进行捆绑在一起了,离线消息的互通有无,可想而知,当时腾讯花了多大的力气推广微信,和2018年推微视一样……
相比于对讲机(发语音)的功能来说,拍视频无疑变得更加友好,更加移动化,但是接着2.5.1版本就直接推出了“附近的人”,对于微信的拉新留存以及更多的轻游戏画功能提供了一个埋点。
如果说微信2.X是主体是完成了社交底层的全部搭建和基于“附近的人”(轻游戏)搭建陌生人社交雏形。
那么在成长期第二阶段,John想直接叫微信“游戏”化。
咱一个个版本来看下:
每天就是各种摇一摇和漂流瓶。
相比于微信2.5.1附近的人来说,摇一摇和漂流瓶场景感更强(漂流瓶也是QQ邮箱用的较多的功能之一)。
相比于社交场景来说,游戏体验感看起来更轻松些,然而查看好友图像其实也是现在常用的细节功能之一(微信的朋友说的)。
尤其是插件功能的可配置化,就注定微信不会弄的这么重,从3.0开始,后面的很多动作都是防止打扰用户,将权利开放给用户。
说句实话,子弹短信变成聊天宝的一瞬间,就注定它的“死亡”。
这也造就了后面二维码的盛行(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二维码的历史,有点意思)。
而透明表情、emoji表情和自定义表情为后面表情包商店卖了一颗种子,社交的游戏化来了……
如果说微信2.X是主体是完成了社交底层的全部搭建和基于“附近的人”(轻游戏)搭建陌生人社交雏形。
那么在成长期第三阶段,John想直接叫微信平台化。
咱一个个版本来看下:
同时针对于微信开放接口,直接从第三方应用可以向好友分享音乐、新闻等内容同时开启国际之旅( 界面支持 7 种语言、 可用 Facebook 账号登陆、 英文版本改名为 WeChat和 支持使用海外手机号码接受验证码进行注册)
网页端微信也上线了,已经应用在日常工作了。
名片的优化,也变成了日常中的,你扫我还是我扫你?
(为什么微信不做成上面有自己的二维码,下面有扫一扫?
我之前问过朋友,反馈是场景不同,放在一起很怪。
我反正也没有理解,或许这就是任性吧……)
聊天置顶、语音搜索也出现了,此时的扫一扫可以扫描任何二维码了。
公众号的slogan是“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基于微信整体的量级,让自媒体有了创作的动力,7年来也造就了无数的自媒体大号,读者也能低成本的实时感受喜怒哀乐。
微信通过庞大体量开始进行商业化布局,包括开放更多的能力给创作者,从线上场景通过支付和线下结合起来,一步步构建自己的商业帝国,所以这个阶段John想叫微信商业化。
具体是怎么一步步来做的,咱一个个版本来看下:
微信支付、公众号 / 服务号、2.0版扫一扫,并且直接推出了风靡一时的“打飞机游戏”。
其中微信支付和公众号的分类(订阅号和服务号)以及表情包商店就是商业化探索的雏形。
其中在接下来的版本中做了付费表情包、2014年春节微信支付以及钱包的功能,就直接开启微信内付费时代。
John想问下你当时玩过打飞机吗?
也是为后面微信支付商业体系的搭建起了探索的开端。
咱一个个版本来拆拆:
6.X的版本依次是
二维码收款;
长按翻译朋友圈文字;
群内可以视频聊天,群主可以发布群公告,可将群主转让给群内成员;
支持搜索指定公众号的历史文章;
朋友圈中分享 10s 小视频;
发图片前可以先编辑, Apple Watch 可查看消息;
能直接搜索表情、小说、音乐,可以搜索文章中的内容;
支持只显示 3 天朋友圈;
可生成自己的赞赏码,接受打赏;
屏蔽朋友圈点赞评论,视频新增编辑功能;
收藏里的笔记可保存为图片、分享至朋友圈,已撤回的消息可以再次编辑;
可把浏览的文章缩小为浮窗;
可使用英语和粤语进行语音输入;
可拍一个自己的表情,聊天输入文字时可以长按换行,订阅号信息改版;
朋友圈可编辑标签
没啥总结的。
就是牛逼。
之前和朋友经常讨论,一个产品带来的影响并不是靠功能取胜,而是是否契合用户使用的场景和让用户有参与感。
也不用拆解了,你们都比John熟悉,目前最新版本是微信7.0.7,逐渐的已经变成了在轻松中生活,在生活中轻松……
当你短期不使用微信的时候,确实能减轻你的社交压力,若长期不使用微信,可能真的会降低你的生活质量。
的确,微信让我们的生活更复杂了,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但它们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点个在看吧,原创不易……版本图片来自微信官网。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直接访问。
声明:
本文采用
BY-NC-SA
协议进行授权,如无注明均为原创,转载请注明转自
大白PM
本文地址: 拆解微信,拆解的是生活岁月……
本文地址: 拆解微信,拆解的是生活岁月……